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,与教材打交道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,更是教师传递知识、启迪智慧的桥梁。而课堂,作为教师施展才华、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主阵地,更是教师不断探索、实践与反思的源泉。因此,课堂上出现的问题,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进、学生心理的洞察,还是课程内容的优化,都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写作的重要素材。教师唯有撰写教学论文,才会主动地、有意识地迫使自己深入思考,去剖析问题的本质,去探寻解决之道。而长期坚持撰写教学论文,更会使教师的思考方式更加条理化、系统化,进而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。教学论文的写作过程,起初或许充满挑战,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、构思框架、锤炼文字,但若能持之以恒,久而久之,论文写作将不仅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,更将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能,助力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那么,在教学论文写作过程中,教师需注意哪些事项呢?
首先,论文主题应避免老生常谈,力求新颖独特。
论文写作,其核心在于创新,在于提出新的观点、新的见解,为学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。因此,教师切不可拾人牙慧,重复前人的研究。若我们所撰写的内容,已被其他教师在数年前深入研究,且已有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结论,那么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思考,都难以超越现有的高度。这样的教学论文,即便完成,也仅能供自己欣赏,难以获得发表机会,因为编辑对此类素材老套、缺乏新意的论文往往不会感兴趣。素材老套,意味着作者缺乏真正的思考与研究,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洞察和独特见解。试想,若教师真正投入研究、深入思考,其论文又怎会缺乏新意?思想是心灵深处的独特风景,这一风景注定是独一无二的,是教师个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。
那么,如何才能做到新颖独特呢?借用冯卫东老师的话来说,第一,要独立思考,勇于表达。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,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,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,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。同时,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,不怕犯错,不怕被质疑,因为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,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。第二,要尽可能抢占先机。在教学过程中,一旦产生思维火花,就应立即付诸写作,将其记录下来,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。因为一旦犹豫不决,其他教师就可能捷足先登,待你完成时,该领域已发表众多文章,此时你的论文观点又怎能算新颖呢?
如何判断自己的写作思想或主题是否新颖呢?方法很简单,只需在DEEPSEEK或知网等学术数据库中输入你的写作主题,进行一番检索,即可了解当前对该问题的研究程度。若你根本搜索不到相关文章,那么该主题便具有新颖性,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。当然,即使已有他人研究并发表相关文章,也无需气馁,只需比较自己的写作角度和切入点是否与他人相同或相似,若不同,同样可以撰写,因为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结论。
其次,论文写作应避免假大空,从小切口切入。
教学论文写作,应避免空洞无物、目中无人、大话连篇的现象,更应避免引用高深理论却缺乏实践支撑的弊端。这是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忌,也是许多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。无知者应有所敬畏,对于教育教学中的未知领域,我们应保持敬畏之心,不断学习、探索和实践。
从小角度切入,写作时才能行云流水,因为小角度更容易把握,更容易深入挖掘。若从大角度切入,一线教师往往难以支撑起高深的理论,更难以进行科学阐述。因为大角度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功底,而这正是许多一线教师所缺乏的。因此,我们应保持自知之明,研究自己能够研究的内容,撰写自己能够驾驭的文字,这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的正确做法。
大角度、大切口的教学论文,往往容易陷入空洞无物的境地,因为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论证。而小角度、小切口的教学论文,则能让论文更加接地气,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。小题小做,有助于我们在构思论文时思路清晰、材料充分、论证有力。因为小角度更容易找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深入的分析点,从而使论文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。小角度深入挖掘,才能使论文具有深度,成为一篇好文章。因为深度是论文的灵魂,是论文价值的体现。小切口、新立意,才能展现出教学论文的独特魅力,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才华。
那么,如何寻找小切口进行教学论文写作呢?作为一线教师,其实素材随处可见。我们一个学期通常会精心准备一节示范课、公开课或研究课,花费如此多心血,我们能否将其中的精彩瞬间、教学亮点、学生反馈等记录下来,撰写出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或课例分析呢?我们能否将这节课与核心素养、双减政策、教学评一体化、大概念教学以及大单元教学等理念联系起来,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,进而撰写出一篇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教学论文呢?
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参与几次教研活动,聆听其他教师的课程,从中汲取营养、借鉴经验。在听课之余,我们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思考吗?对于其他教师的授课方式、教学方法、课堂管理等方面,我们难道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吗?写下自己的思考,对一节课进行简评,不也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吗?这样的教学论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自己的思考与感悟,是编辑最希望看到的文章。因为这样的文章不仅具有实践价值,更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。
三、不跟风,行文应真切自然。
当前,大概念教学、大单元教学、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等新理念、新概念盛行于教育领域,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应用。然而,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论文时,会盲目跟风,认为只有撰写此类文章才能紧跟潮流、获得认可。然而,若我们对当前的新教学理念缺乏了解、深入理解与实践,切勿盲目跟风。因为一旦跟风,就暴露出我们缺乏独立思考与价值观的问题,我们的论文就会失去灵魂和个性。同时,实践起来也会让学生感到困惑,因为我们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,没有真正地解决学生的问题。
就如同我们听课一样,在别人的学校、教室、学生中,上课效果或许很好,因为那里的学生基础扎实、学习氛围浓厚;但将课件拿到自己班级上课时,效果却大相径庭,原因就在于水土不服是大忌。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,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也有所不同。因此,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,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。
教学论文写作应注重真情实感,只要是自己教学中的真实感受、感悟或课堂教学生成的内容,都可以尝试撰写。因为真实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,是论文价值的体现。有时逆向思维在写作中尤为重要,反弹琵琶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因为逆向思维能够突破常规的教学限制,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。教学创新通常涉及逆向思维的参与,逆向思维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让我们在教学论文写作中更加游刃有余。
在写作过程中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对“为什么、是什么、怎么样”这一程序进行灵活排序。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。因此,在撰写教学论文时,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,让论文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和读者需求。
思路清晰、行文真切、不矫揉造作、不无病呻吟,实实在在地写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所思、所感、所悟、所得、所为,才是以笔写心、以笔写行的真谛。因为这样的论文不仅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,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。如此,教学论文才具有生命力,才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。